0
机构档案
  • 机构级别:普通会员
  • 信用等级:

咨询热线:028-87961968

学校评价(我要提问/点评)

  • 学校被点评:0
  • 好评(0%)
  • 中评(0%)
  • 差评(0%)

资料认证

    未通过身份证认证 未通过身份证认证

    未通过办学许可认证 未通过办学许可认证

  • 学校浏览人次:
  • 加盟时间:2014年12月05日
机构简介
四川省郫县友爱职业技术学校为“国家级重点职中”、“四川省校风示范校”、“四川省职教先进集体”和“四川省文明单位”,是一所以培养中级技术人才为己任的公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被誉为“农村职教的一面旗帜。学校现为一校两区,一体化管理。友爱校区地处西汉大儒扬雄故里的郫县友爱镇,坐落于中国农家旅游发源地的友爱农科村;安德校区位于四川省示范镇——郫县安德镇中国川菜产业化园区内,紧靠317国道——老成灌路南侧路边,背靠成灌高速公路,成青快铁从对面经过,并与成都市现代工业港、成都市高新西区紧邻。2012年,随着友爱校区迁址扩建后的安德校区,友爱职业技术学校将扎根安德大地。  学校占地近130亩,建筑总面积35216平米。在校生6000余人,教师264人,其中高级教师35人。高标准建成机电专业国家公共实训基地一个,汽修专业产教基地一个;电子、建筑、旅游、幼教等专业,设备先进,功能完备;上千台电脑全部接入因特网,计算机辅助教学覆盖所有课堂;教学设施、生活设施现代化,八级抗震。
学校所设专业有,机械加工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建筑工程施工,电子技术应用,平面媒体印制技术,旅游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及应用,会计,金融事务,园林,工艺美术,幼儿教育与管理,食品生物工艺等。其中,机械加工为四川省重点专业;汽车维修、电子技术应用、建筑工程施工为成都市重点专业。上述专业,紧跟市场脚步,对接工作岗位,覆盖一、二、三产业。任一专业,都能教会几门实用技术,十分有利于就业和自主创业。
高举校风就是生命的大旗,用“学校即企业,教师即师傅,学生即员工”的理念塑造人格人品,让每位学生“乐业,敬业,精业”。采用半军事化管理,培养军人作风;贯彻“三禁两不准”制度,规范日常行为;开展“7S”训练,升华职业素养;让学生当学长,做老师,创星级,学会管理,学会领导,体味成功。节庆、社团以及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构筑激情青春大舞台,张扬个性,放飞思想,理想之舟扬帆远航。
机械电子、数控、汽修、建筑等专业8名教师,先后进入成都市专业指导委员会,跻身成都市、郫县职教名师工作室。2010年,教师专业技能、学生质量抽检位居全市前五名;参加成都市中职学生专业技能大赛,团体、单项成绩位居前三甲。几年来,英特尔、一汽大众、置信房产、海尔集团、长虹电子、前锋电器、柏乐建筑有限公司、农村信用社以及成都现代工业港等园区企业与学校订单办学,学生的对口就业率达到60%以上,优质就业率达到30%以上。
郫县友爱职业技术学校,于1982年建校。学校前身为清道光年间创立的沱江书院,民国时期先后更名为郫县第四高小、三元场中心国民学校,1958为郫县第五中学,1973年为友爱公社中学,后更名为友爱乡初级中学。1982年开办全县第一个职业高中班(农化酿造班),1985年11月14日经成都市教委命名为四川省郫县友爱职业中学,2003年10月14日与郫县职业中学合并,更名为四川省郫县友爱职业技术学校。
办学特色:立足农业现代化,适应农村城市化,服务农民市民化,成为本地“一专多能,适应市场”的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和辐射全县各村镇的职前培训、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培训、经营管理培训的示范点,成绩显著。
取得的主要成就: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中”、“四川省校风示范校”、“四川省职教先进集体”和“四川省文明单位”。

郫县友爱职业技术学校2009年全景图

【学校发展寄语】
子云精髓薪火传承  独树一帜再谱华章
望丛西外,子云故里,它,人杰地灵。它,芳草萋萋,绿树成荫,宛若一幅动人的卷轴;它,生机勃发,洋溢着浓郁的现代气息;它,又恰似一部珍贵的史书,记载着学校厚重的历史传承,述写着郫县职业教育发展的风雨艰辛。
它——就是郫县友爱职业技术学校!阐释着共同的理念:博学坚毅,严谨惟勤。
它是那么幸运,能植根于古老的友爱镇,这里祥和、淳朴,更历代传承着西汉大儒----扬雄的思想精髓:坚毅、执着、博学、纯粹。友爱职校正是舒展于这片沃土之上,受熏陶,受感染,受激励!让我们打开这本“书”,点点滴滴,细细品来……

——风正、志壮、心齐、劲足,开创职教先河
那一年,破烂不堪
若真要追溯友爱职校的历史,那可是清道光年间的事儿了。不过,百年的沧桑,并没有赋予学校光环,却是满目疮痍,仅留下沱江书院严谨惟勤的办学遗风和子云故里博学坚毅的淳朴民风。
历经多次停停办办和迁址异址等变故,至1977年,原为郫县第五中学的学校已沦落为一所办学条件极差的普通乡中学。班级,含一两个带帽高中班,才十个左右;土地,有两亩多是借用的,总共不过16亩;房舍,加上草房、水泥瓦及土坯结构的破房,区区1000平方米出头;教师,连同民师、代民师,合计39人,学历还不达标;教学仪器,破的、碎的全算,不足1000元;学校没有实验室、没有图书室、没有办公室,甚至没有一间像样的教室。概括起来就是:校园狭窄,房屋破烂,经费紧张,设备奇缺;再加上交通不畅,信息不灵,外面的好教师不愿来,本校的好老师留不住,学校正常的工作难以开展,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拿什么振兴你呀,学校!


友职人,坚韧不拔;开先河,感人肺腑
1982年,学校领导毅然决定开办郫县第一个职业高中班——农化班,开始探索走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以李蜀晖、黄贵德、羊贵祥为代表的“职教迷”站在了郫县职教探索的前沿,挑起学校求生存、求发展的重担。

瓶瓶罐罐、箱箱簸簸,成就专业教学成果展览会
这是一个没有实训设备,没有实作场,只有一个专业教师的农化班。但是,要搞新品种研究,还总得设法弄点儿设备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学校老师、同学自建实作场——“搭偏偏”,学校从牙缝里挤了两口锅灶出来,其它的“设备”全靠老师、同学满大街地搜。那时候,能够收集到一两个瓶瓶罐罐、箱箱簸簸是件让人振奋的事儿。没多久,实作“设备”充裕多了,老师和学生开始探索研究了。专业的、非专业的都投入进来:熬夜给菌子杀菌,跑路买种子,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都不曾让他们退缩,却让他们越战越勇。数个月后,研究成功的新品种已经满屋都是了,就当时的条件而言,也真算是“硕果”了。于是,学校举办了专业教学成果展览会,很多人流露出难以置信的赞誉,取得的成果也受到上级的表扬。

蓬头垢面,庭院养殖见成效
那几年到友爱职中,说不定就会碰到蓬头垢面,身上脏兮兮、臭烘烘的老师和学生,这个一点儿都不奇怪。那几年,学校搞庭院养殖业搞得红红火火的,引进的种猪、樱桃果鸭、良种鸡、鱼等每一条生命都是老师和同学们的“心肝”。老师、学生有时就住实作场,如果碰到特殊的时期,更是通宵达旦地守着他们。就像1986年那会儿,辛苦培育的种猪就要生产了,校长带头守候在养殖场,等到猪仔落地时,就跟捡了宝贝似的。樱桃果鸭是学校引进的一个优良鸭种,又肥又白又大。当时很多学生就是不想回家,说想看着这群鸭子,有的竟说:“这鸭子就跟眨下眼睛就能长大一样,多看一眼就多长一点。”话虽有点滑稽,却朴实地表达了老师、学生对庭院养殖业所倾注的情感。

干劲十足,男女老少齐上阵
终于,在1985年,学校通过兼并联中,得了九亩二分六的土地,虽然这九亩多地地势低洼,却已经让全体人马喜出望外。这块地不能直接使用,学校领导便带领教师们手拿锄头、铁铲齐上阵,无论是从未干过农活的女教师,还是年迈的老同志,他们全都加入到这场“攻坚战”中。大家卯足了劲,忙得热火朝天,尽管手被磨破了皮,尽管脚被打起了泡,却没有一句怨言,硬是挖了一块池塘,平了这块地,让这块地发挥了作用。
后来,县政府拨款让学校修房子了,这是多少代友爱教育者期待的事情啊。为了省钱,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全做了:平操场,布线,安电灯,包括修房子用的砖都是老师们亲自做的。每一匹砖都凝聚着热情,每一块瓦都浇注了汗水。当办公综合楼、教师宿舍、实作场平地而起的时候,愉悦、骄傲和感动充斥着所有人。

坚毅,这就是友爱人的拼搏精神!
铜头铁嘴厚脸皮,橡皮肚子飞毛腿,这是一句戏称,是当时友爱职校领导班子自嘲的说法。说是自嘲,其实也算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李蜀晖、羊贵祥、黄贵德等一行人是郫县职业教育发展第一群“吃螃蟹的人”,“吃螃蟹”的艰难不言而喻。他们要说服学生、说服家长、说服教师来一起搞职业教育;要争取到如离合器厂、虹光机械电子工业公司、成都磨料厂、郫县被服厂、艺品厂、岚牌服装厂、青城后山植物园、县农场等企业来支持职业教育;要争取到县、市的财政拨款来发展职业教育,这些如若没有“铜头铁嘴厚脸皮”怎么行呢?
这一届领导班子敢为人先,肯做“拼命三郎”,经常是彻夜未眠闪出一个金点子,激烈讨论明确一项大决策。他们经常调研工厂、经济,撰写调研文章,以理论指导实践又从实践中总结理论,使学校职教事业既按常规又创特色地不断前进。几年下来,班子成员共写出了20多篇论文,分别在国家教委年度会议、省、市、县教育学会、经验交流研讨会、外省、市职教交流会、《中国教育报》、《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职业与教育》、《职教研究》、《职教通讯》等会议和报刊交流、发表。校长李蜀晖更是受邀到各地巡回交流,他将学校的精神、经验带到全国。
从1984年到1989年,这一届领导班子带领广大干部、教师改变了友爱职中,它面貌一新,声誉鹊起,培养了一大批农村初、中级技术人才和致富典型。国家,省、市教委领导先后到校视察,赞扬学校风正、志壮、心齐、劲足,具有求实和开拓精神,走出了农村职中的新路子。1987年4月,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视察学校并题词:“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天地广阔,大有可为”。

——“专业户工程”,打开农村经济发展新思路
“专业户工程”的新思路,把学校引向一种全新的思考:充分开发农村职中的科教辐射功能,让“专业户工程”既培育未来社会能独立从事生产经营,具备强烈的自主性、独立性和经营性、能吃苦耐劳的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又能使学生及其家庭受益,而且使广大的农户受益。1987年3月21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友爱职中为乡镇企业和农村专业户培养人才》事例。

执着,这就是子云精神的传承!
“学雷锋——科技兴农”
“学雷锋——科技兴农”小组由学校700多名学生组成,他们被分为若干小组,各小组成员把学校编印的多种农业科普资料发到各农户,并坚持在每周六和周日早晨7点以前,在村广播站用广播形式向他们宣传水稻农作物的规范化栽培技术,同时还在广播中开设了种、养殖方面的技术咨询栏目。在短短的8周内,村上就收到了二十多封技术询问信,组员们在广播里一一作技术指导,涉及禽病问题,学校还派人还上门服务。
为了提高“学雷锋——科技兴农”小组的战斗力,学校成立了以农类专业学生为骨干,由56人组成的“学雷锋—科技兴农”突击队,并以友爱乡的迎凤村、石羊村和唐昌镇先锋乡的战旗村为典型村,由两个农类专业课教师领队,利用每周两个下午的放学时间和星期天,深入到三个村的田间、农户家中集中进行科技宣传和技术指导。通过专业课教师和突击队的艰辛的努力,三个村实施发展种、养殖等经营项目共2350项,户平均达2.3项,其中有种植业(含食用菌、蔬菜、果树、花卉、盆景、兰草)、养殖业(含养鸡、养鸭、养鹅、养猪、养兔、养鱼、养泥鳅)、食用加工业,户平均投入134元,经一轮周期结束后,户平均收入246元,户平均获纯利112元。
学校先后组织了230个“学雷锋——科技兴农”小组,覆盖全县22个乡镇142个村,在推广水稻半旱式技术和宽窄行栽种技术中,发挥了强大的宣传和示范作用,被县政府评为“支农先进集体”。
“学雷锋——科技兴农”收获了赞美,收获了荣誉,还悄悄地埋下了一颗种子,一颗打开农村经济发展思路的种子,一颗让人们不断探索的种子。人们不再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积极思索着如何将农村经济发展得更好的路子,今天比比皆是的农家乐便可突显“专业户工程”的效益了。

纯粹,这就是友爱职校人的精神品质!
园艺专业——“院中园”——农科村
徐世军是友爱职中89届园艺专业的学生,现在早已是郫县农科村“院中园”有名的总经理了。
园艺专业是学校针对专业户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徐世军当时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他家就是花农,有一定的经验。他当时就知道,如果能在学校进一步研习理论知识,掌握花木栽培的一技之长,往后就能独立经营“农家乐”了。
果然,职高毕业后,徐世军和他的父亲一道在农科村创办了“院中园”,一边经营花木业务,一边经营旅游业。
创业初期是相当艰难的。学校在进行“专业户工程”教育时,一贯坚持“扶上马,送一程”,当学校知道徐世军的难处后,就业处的老师主动找到他了解情况,帮他分析问题所在。有了专业教师的指导,经过冷静思索,徐世军决定扬长避短,走自己的路子。
首先,是力求在技术上更上一层楼,培育出与众不同的花木。为此,他继续向母校的园艺专业老师请教,因地制宜,大量培育盆景,突出了自身的特点。这些盆景,神态各异,充满生机,吸引了众多的游人。其次,徐世军又与母校的美术书法老师联系,帮忙创制了一些书法作品,加强了园中的艺术氛围,提高了“院中园”的档次。
创业两年后,徐世军抓住机遇,扩大了“院中园”的规模:由以前的两亩地扩大为四亩多。他又规范了内部管理,增添了客房服务和娱乐设施。同时,徐世军父子突出了盆景景观的优势,培育出更多千姿百态的盆景:或优雅、或高贵、或憨态可掬。盆景艺术深受游人喜爱,当然也为他们赢来了络绎不绝的来客。
徐世军的“院中园”以清幽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服务质量笑迎八方来客,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周围的农户们受“院中园”的启发,纷纷效仿,办起了自己的农家乐。到90年代中期,友爱镇因为众多农户加入到开办农家乐的热潮中,农科村已经初具规模,并享有“中国农村旅游发源地”的美誉。



庭院养殖业——养殖能手——“水乡”农家乐
钟成是郫县三道堰镇人。1991年毕业于学校庭院养殖专业。三道堰是著名的水乡,钟成家原本也是靠水产为生的。但是,由于养殖方式落后,每年收益只能糊口。
从学校毕业后,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养殖方式进行改革。他改大塘饲养为小塘精养,还改变饲养内容,养上了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鱼类,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益。
2003年6月的一天,钟成像往常一样早起后到鱼塘转悠。但是,眼前的一幕顿时让他傻了眼:其中一个鱼塘里的鱼大多都翻了白肚,少数的也是奄奄一息。这是钟成始料未及的,这个堂堂七尺男儿一屁股坐到了塘边,疑惑、悲伤、无助通通向他袭来,头嗡嗡作响。但是,钟成还是马上镇定下来,他开始寻医问诊,力图找出这次鱼大面积 “牺牲”的原因。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病因很快查清,钟成也用惨重的代价买到了难忘的经验。
这次事故并没有让钟成退缩,倒是让钟成开始思考更广阔的路子。他不再单纯依靠水产业,同时,还进行地面养殖。他租下了邻居的土地,蓄养了三千多只良种鸡,进一步提高了收益,鱼塘和鸡场年纯收益达15余万元。依托养殖业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钟成还办起了“水乡”农家乐,生意可谓“火爆”。
友爱职中就是这么独特的地方,只要你从这里走出来,那么你所具备的就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传承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让你坚毅,执着,激励你不断探索、开拓、前行。

——芬芳桃李,友爱精神扬四方
如歌的岁月,收获了芬芳桃李,谱写着丰收之歌。友爱职中为地方经济提供了有利的人才资源支撑,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技术骨干、创业之士、营销之才。他们从子云故里走向全国,让友爱的精神四处生根发芽。

乡村走出的深圳“十佳”
一个郫县农村的普通姑娘,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如今,已是深圳市政府嘉奖的市民,深圳杰出的“女十佳”。          她就是郫县友爱职中毕业生余俊民。             90届服装专业技能比赛
1987年9月,初中毕业的余俊民升入友爱职校,她报读了自己喜爱的服装工艺专业。在校期间,她不仅专业学得扎实,基础知识过硬,而且在担任学生干部期间,大胆工作,认真学习,努力锻炼自己,使自己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成为优秀的学生干部。90年代初,学校推荐她到深圳实习,谁都不曾想到,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姑娘在短短两年时间里,经历了从普通制衣工到质检员、生产组长、车间主任,到生产副厂长的转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回首看看余俊民所走的路,成功,那是必然!
且将目光投向1990年6月。在深圳实习刚三个月,十多个友爱职中服装班学生就以熟练的技术,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良好素质,全部通过考核,被录用为深圳利益丝绸公司工人。余俊民,以她更为突出的表现,被破格提升为车间质量检验员。
担任质检员,对余俊民确是一个考验。她认真研究制衣的各个环节。学校里学到的是个人制作整套服装,现在,担任质检员,这个技能用上了。她根据“流水作业”各个环节的重难点,抓住要害,很好地把住质量关,为车间赢得了信誉,也赢得了效益。1990年底,工作不到一年的余俊民,被提拔为车间主任,成为深圳这个改革城市的年轻“白领”。同她一道被录用的其他同学,也在各自的岗位上大显身手。余俊民和她的十多个同学一道,用自己的工作实绩把友爱职中的服装工艺专业的实力和办学经验,介绍到了大梅沙,传到了深圳。
1992年夏,又是深圳服装市场大发展的时期。深圳利益丝绸公司,抓住机遇,开拓服装市场,启用一批年轻有为的年轻人。余俊民,这个职高毕业仅两年的农村姑娘,被公司委以重任,担任了服装厂的副厂长,主管生产。年轻的副厂长,勤奋好学,虚心求教,积极要求进步。在党组织的关心、教育下,余俊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公司“打工族”中第一位党员、厂长。
1994年,深圳市大梅沙区政府,根据余俊民的突出贡献,破格招聘余俊民为政府干部,从此,这个郫县农村的职高毕业生成为名副其实的深圳人。1997年,余俊民被深圳市评为“十佳女临工”,区政府奖励给她住房一套,以表彰她在深圳工作的杰出贡献。
2000年以后,余俊民和她的伙伴们将服装厂越做越大,并不断探索发展的新理念、新路子。现在,服装厂已经成为拥有几个子公司,经销点遍布全国的大企业。
余俊民如同一颗种子,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播种希望,播种富裕,播种美好明天。

从“汽修学工”到“技术总监”
在一汽大众空军后勤成都四站厂特约维修中心,一提起邱勇,无人不知,无人不赞。他是友爱职校96届汽修专业优秀毕业生。28岁的他担任该特约维修中心的技术总监已三年多了。
邱勇1977年出生在郫县郫筒镇菊松村一个普通家庭里。1993年,中国的汽车行业开始蓬勃发展。友爱职校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调整专业,首次开办了汽修专业。那年,邱勇刚刚初中毕业,年纪小小的他预见到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趋势,加上自己对汽车的喜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汽修专业学习。在学校里,汽修班的学生集体荣誉感强,班风好,学风浓,而邱勇以他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素养成为班里的风云人物。
1995年9月,邱勇在众多同学中脱颖而出,被学校推荐到上海一汽大众空军后勤成都四站厂特约维修中心实习,获得优秀实习生称号。由于邱勇在单位表现出色,实习期满后,他被留任在空军四站厂。一般工人在汽修厂能够单独接工作的时间为3-4年,由于邱勇在学校打好了扎实的基本功,脑子灵活肯动,上岗后刻苦钻研,一年半后,他就能单独接受并完成各项工作了。
说到邱勇,空后四站厂的领导员工无不啧啧称赞。2000年,他参加“四川省汽车维修技术大赛”获得一等奖,2003年与其他三位同事共同参加“成都市岗位练兵大比武”荣获团体一等奖,2004年参加“空军后勤四站厂技能大赛”荣获三等功。2003-2004年连续两年被一汽大众公司评为“全国先进技术总监”。其实,早在2002年,邱勇就担任空后四站厂维修中心的“技术总监”,那年他才25岁,是该行业成都市最年轻的技术总监。
在当上技术总监后,邱勇的工作压力加大了,他不仅要负责技术,还要负责培训。每次培训,他都要认真备课,负责给全单位所有员工进行讲解。以前在空后四站,员工之间比较保守,掌握了新技术,攻克了新难题互相不沟通。邱勇上任后,每周搞一次培训课,讲解新知识,大家一起讨论、研究,空后四站的整体实力有了大幅度提高。有一次,大家遇到了一个特别难的课题,一时解决不了,都有些泄气。为了鼓舞大家的士气,提高大家的干劲儿,邱勇并没有多话,没有讲奖惩,只是非常朴实地说了一句:“不管有多难,我们都必须拿下它。大家把这工作干好了,到我们老家乡下去煮菜吃。”简单而又纯朴的话语却激起了大家的斗志,将难题迎刃而解。维修中心的服务经理评价说:“一汽大众技术一流,从封闭到开放,邱勇功不可没。”
由于他工作突出,有很多更大更好的汽修维修服务公司高薪聘请他担任技术工作,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学校培养了我,一汽锻炼了我,做人不能忘本,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和技术水平,争取入股公司,与公司同发展。”职高三年,邱勇不仅学到了一技之长,而且将良好的职业素养、创业思想扎根于心中。入股公司或是投资开设一个汽修公司应是早晚的事。他具有敏锐的思维和冷静的头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定会成为成都、西南乃至全国汽车维修行业内的顶尖人物。
博学,这就是友爱职校人传承的桃李芬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时光飞逝,如今的友爱职校已经今非昔比,它被“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四川省校风示范校”、“四川省文明单位”等光环笼罩着。2003年以来,学校着力“夯实国重平台,强化内部管理,锐意改革创新”,整体办学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办学效益逐渐步入了良性循环。2004年2月,教育部部长周济、副部长吴启迪率全国职教领导和专家视察学校,给予了学校高度的评价。
此时的学校,再次来到了历史发展的歧路口,要坚持不断发展,将职教事业推向又一重高峰,激励全校教职工积极性,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2004年3月,学校宣布了一项重大决议:学校决定分离职高部与初中部,让两个部相对独立,同时,将民主产生职高部、初中部正、副部长。决议刚刚公布那几天,在学校里总能看到教师们窃窃私语,憧憬、忐忑不安,复杂的心情溢于言表。人们开始纷纷议论这项决议是对是错,是真是假,执行吗?形式吗?谁会竞选?谁会当选?会有什么改变?对自己有什么影响?一切都不得而知。
竞赛当日,参赛人物一一登台。他们踌躇满志,坚定地走上了演讲台。台上的人讲得激动,畅谈着自己的抱负和举措;台下的人听得真切,投出了自己信任的一票。其实,不管竞选是否成功,这都是一个勇者的舞台,站在舞台上的教师是坚定的、无所畏惧的,我们应该投以热烈的掌声。
同年,学校实施了全员聘任制:校长聘任中层干部,中层干部和部长选聘工作人员和教工。
随人事制度改革“配套实施”的还有分配制度改革。
二十五年来,教学改革一刻都没有停息过。专业的设置、课时设置、教学科研顺应了社会的变化。1990-1992年期间,园艺专业改为家庭经营专业,并改革学制。1992-2003年,先后增设新兴专业,实施“名师”工程;重科研,羊贵祥著作《家庭经济学》和马明智主编《园林规划与设计》在省内外颇有名气。2003年8月5日,省委书记张学忠、省长张中伟率省、市主要领导集体视察学校,对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指导思想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郫县友爱职业中学在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上做出了积极努力,办了很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2003年-2006年,教学工作开始试行学分制,改革教学内容,采用自编教材;2006-2008年,开展《成都市机电专业学生质量评估》课题研究,确立了“思想达标、文化合格、技能过硬”的学生成才标准。
历经风雨汇聚了友爱职校的特色:立足农业现代化,适应农村城市化,服务农民市民化,成为本地“一专多能,适应市场”的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和辐射全县各村镇的职前培训、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培训、经营管理培训的示范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改革创新既永葆了学校发展的春天,也演绎了现代职校人对子云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
置身学校,立于子云先生的雕像下,或许,你已经不太关注《太玄》和《法言》;或许,你真的不知道《甘泉赋》、《羽猎赋》。但是,你一定能感受到学校“坚毅、执着、博学、纯粹”的氛围,这就是友爱人历代传承的子云精神。它伴随着学校走过了非凡的历程,如今,更激励着友爱职校人在国家级重点职中的平台上争创高水平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扎根于这样一块沃土,它注定要独领风骚!
当岷江之水流淌过后,川西坝子就成了肥沃的天府之国;当子云先生的精髓浇灌之后;友爱职校将是一个职教丰碑!